2025-02-27

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是指在運動過程中因外力、過度使用或不當動作所導致的身體組織損傷。這些傷害可發生於肌肉、骨骼、韌帶、肌腱、關節甚至神經系統。不妨從常見運動傷害的種類、成因、症狀進一步了解,將有助於降低受傷風險,及提升運動表現。

網球肘(Tennis Elbow)醫學名稱:肱骨外上髁炎
主要症狀:
- 局部壓痛:肘關節外側的骨突有明顯壓痛。
- 疼痛範圍:從肘部外側延伸至前臂,進行抓握、轉動手腕或提物品時疼痛加劇。
- 動作誘發疼痛:如拿杯子、擰毛巾或手腕下壓時。
- 握力下降:因疼痛而使握力減弱,手臂無力。
- 慢性疼痛: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發慢性疼痛。
網球肘的主要病因
1. 過度使用-因手腕和前臂肌群長期反覆使用,導致肌腱發炎或微損傷,造成疼痛與不適。高風險族群包括:網球選手、羽球選手、家庭主婦、木工、廚師、上班族等。
2. 重複性肌腱負荷-長時間進行高頻率的前臂活動,如擊球、敲打、搬運等,會導致肌腱纖維反覆拉扯,進而產生慢性發炎或退化現象,例如:網球正反拍擊球時的前臂伸腕動作。
3. 不當運動技巧-錯誤的運動姿勢或不適當的器材使用會增加前臂肌腱的負擔。例如:
- 握拍過緊或球拍太重。
- 擊球角度錯誤,導致手腕過度用力。
- 新手網球選手因技巧不純熟,容易發生此傷害。
4. 年齡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肌腱彈性下降、血液供應減少,使得修復能力降低,增加慢性損傷的風險。

高爾夫揮桿時握桿太緊或角度不對,會加重前臂內側肌腱的負擔,增加發炎與撕裂的風險。
二、高爾夫球肘(Golfer’s Elbow)醫學名稱:肱骨內上髁炎
高爾夫球肘主要症狀
- 肘部內側壓痛:位於肘關節內側骨突的壓痛感最為明顯。
- 前臂與手腕疼痛:特別是在進行屈腕或轉動手腕的動作時加劇。
- 握力減弱與手部無力:影響日常生活,如提物或轉門把時感到疼痛與無力。
- 活動範圍受限:嚴重者甚至會限制手肘的活動角度。
高爾夫球肘的主要病因
1. 過度使用-高爾夫球肘是由前臂屈腕肌群因重複使用而導致的肌腱微小撕裂。這種反覆性的動作會使肌腱在肱骨內上髁處發炎,最終引發疼痛。
2. 運動技巧不當-不正確的運動姿勢會加重前臂內側肌腱的負擔,增加發炎與撕裂的風險。如:
- 高爾夫揮桿時握桿太緊或角度不對。
- 棒球投球時腕部過度用力。
- 羽毛球選手發力時手腕內翻過度。
3. 重複性手腕動作-長時間從事需要頻繁使用手腕或握力的活動,會導致屈腕肌群疲勞和發炎。
4. 年齡因素與退化性改變-隨著年齡增長,肌腱的彈性和血液循環逐漸降低,導致修復能力變差,使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高爾夫球肘的影響,其中以40至60歲族群最為常見。
5. 職業性與生活習慣因素
- 長時間搬運重物 ➔ 需持續握緊物品的動作會增加內側肌腱負擔。
- 持續性家務活動 ➔ 如擰毛巾、使用剪刀等反覆性的手腕彎曲動作。
- 健身愛好者 ➔ 經常舉重、做俯臥撐等動作,會對肌腱造成過度拉扯。
- 高風險族群:高爾夫球員、健身愛好者、中高齡族群、木匠、鐵匠、搬運工

錯誤的跳躍或落地姿勢會增加膝蓋的壓力,導致髕骨肌腱過度負荷。
跳躍膝(Jumper’s Knee,髕骨肌腱炎)醫學名稱:髕骨肌腱炎,主要是因為髕骨肌腱的過度使用或反覆性拉扯,導致肌腱出現微小撕裂,進而引起慢性發炎與疼痛,常見於進行大量跳躍或爆發性運動的族群。
跳躍膝的常見症狀
- 髕骨下方疼痛:活動後或運動中疼痛加劇,按壓髕骨肌腱有壓痛感。
- 膝關節僵硬或腫脹:特別是在運動後。
- 膝蓋力量減弱:跑步、上下樓梯或蹲下時感到無力。
- 活動受限:嚴重時影響日常走路或簡單彎曲。
- 疼痛嚴重程度:分為四個階段,嚴重程度逐漸遞增。
跳躍膝的主要病因
1. 過度使用-反覆性的跳躍、衝刺、變向等動作會導致髕骨肌腱反覆拉扯,使肌腱出現微小損傷,長期累積下來便會導致發炎與退化。高風險運動包括:
- 籃球:頻繁起跳與落地。
- 排球:持續的跳躍與扣殺動作。
- 羽球/網球:短距離衝刺與爆發性變向。
- 田徑項目:跳遠、三級跳、跨欄等需強力起跳的運動。
2. 不當的運動技巧-錯誤的跳躍或落地姿勢會增加膝蓋的壓力,導致髕骨肌腱過度負荷。
3. 肌力與柔軟度不平衡-當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過於緊繃或膝蓋周圍肌群力量不足時,會增加髕腱的負擔,導致發炎與慢性損傷。
4. 運動量突然增加-在沒有適當暖身或缺乏漸進式訓練下,直接進行高強度運動容易導致肌腱受傷。短時間內增加跳躍次數或強度,連續多天進行激烈訓練而未適當休息。
5. 不良地面與裝備
- 硬地表面運動: 如水泥地或柏油路,缺乏緩衝效果,增加膝蓋受力。
- 鞋底缺乏避震: 穿著磨損嚴重或缺乏良好避震功能的運動鞋,會讓膝蓋承擔過多衝擊力。
6. 結構性問題-某些生理結構異常會增加膝蓋的受力,進而提高髕骨肌腱受傷的風險。
7. 年齡與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肌腱的彈性和血液供應減少,使修復能力變弱,增加受傷風險。15至30歲的年輕運動員最為常見,但中高齡族群因肌腱退化也可能發生。跳躍膝常見於頻繁彈跳和急停運動的選手,包括:
- 籃球員、排球員、羽毛球員:因反覆起跳和落地的動作,膝蓋承受巨大壓力。
- 田徑選手:如跳遠、高欄等需要爆發力的運動。

以下為常見運動傷害的治療方式:
1️. 類固醇注射:適用於嚴重發炎情況,但需謹慎使用,以免造成肌腱或軟組織的退化。
2️. SIS超磁能:是一種新興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利用高強度電磁場來刺激深層組織,促進修復與減少疼痛,特別適用於運動傷害修復。(了解更多)
3. 熱療:透過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肌肉放鬆與減輕僵硬感。
4. 增生/再生治療-PRP(自體血小板血漿)& PRF(自體血小板纖維蛋白)
- 天然自體修復力:萃取自體血液中的高濃度生長因子,安全無排斥
- 活化組織新生:促進損傷部位細胞修復,加速癒合過程
- 減少發炎與疼痛:有效緩解慢性疼痛,降低復發機率
- 縮短修復期: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恢復運動表現
以上治療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依照醫師建議搭配進行,以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針對不同類型的運動傷害,治療計畫會有所不同。
運動傷害雖然常見,但若能提早察覺症狀、適時休息並尋求專業治療,能有效避免病情惡化,特別是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跳躍膝所造成的過度使用或外力撞擊導致的傷害,應積極預防與早期介入治療。透過正確的預防與治療方式,能有效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保持運動表現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