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關節修復療法
膝蓋退化怎麼辦?蹲下去站不起來就是膝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非老人專屬
隨著高齡化社會與生活型態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面臨膝蓋卡關、走路不順,甚至蹲下站不來的困擾。這往往是膝關節退化的警訊!然而,您是否仍以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長輩的專屬?事實上,肥胖族群、強力運動者,甚至年輕成人,膝關節問題正日益普遍!上下樓梯會痛、舉步維艱,這些症狀不再只找上老年人。現在,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退化性膝關節炎,學習如何保養、運動,並探索最佳治療方案。
骨科醫師常在診間聽到患者驚訝地說:「我還年輕,怎麼就退化了」!您可以將膝關節想像成汽車的輪胎。輪胎用久了會磨損,膝關節裡的軟骨也是如此。當軟骨因磨損而變薄,摩擦力增加,硬骨開始相互撞擊,便會引發疼痛、發炎與活動度下降,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
原本膝關節軟骨具自我修復能力,但當「磨損速度」超過「修復能力」時,這把平衡的翹翹板就會倒向退化。維持這個平衡,正是醫師與患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退化性膝關節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
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 |
以老化、肥胖、生活或工作型態需久坐、久站,或是長時間維持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關節過度疲勞而受損所致。 |
次發性退化性關節炎 |
主要是因為關節或韌帶損傷、遺傳、代謝疾病、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骨頭缺血性壞死、感染等原因,引起關節軟骨破壞,而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

好發族群
年齡 | 隨著年齡增長,軟骨會逐漸磨損。 |
性別 | 女性在更年期後,因激素變化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 |
肥胖 | 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特別是膝蓋關節的負擔,從而增加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
遺傳因素 | 家族中有退化性關節炎病史。 |
受傷或 過度使用 | 關節曾經受過重大傷害或長期承受過多壓力人群(如運動員)。 |
膝關節退化的症狀?
膝關節退化的症狀,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
1. 初期膝關節退化 | ||||
摩擦感或發出聲音 |
患者在活動時可能會感覺到關節有“摩擦感”或聽到關節處發出聲音(如嘎吱聲),這是因為關節內的軟骨磨損,骨頭之間直接摩擦所引起的。這種聲音通常在關節活動時更明顯,且可能伴隨著疼痛或不適。 |
|||
膝蓋 無力 |
上下樓梯痠軟無力,尤其下樓更為明顯。由於疼痛和活動受限,患者可能會感到較為疲倦,尤其是在長時間使用受影響的關節後,這種疲勞感可能會影響到整體的日常生活活力。 |
|||
關節 卡卡 | 有些患者會感到關節在活動過程中,出現“卡住”或被“鎖住”的感覺,這通常與關節內的骨刺或軟骨碎片有關。 |
2. 中期膝關節退化 | |||||||||||||
關節腫脹 |
由於炎症反應和關節內積液,受影響的關節可能會出現腫脹,尤其在活動後或天氣寒冷時更加明顯。腫脹可能是局部的,並伴隨著觸痛或不適感。 |
||||||||||||
無法蹲跪、活動受限 | 為關節內軟骨磨損,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患者可能發現關節無法完全屈伸或伸展,並且進行某些動作(例如彎曲膝蓋)變得困難。長期下來,這會影響到行走、上下樓梯或穿衣等基本生活動作。 | ||||||||||||
關節僵硬 | 特別是早晨起床後,關節可能會感到僵硬,活動起來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的活動範圍。這種僵硬感通常在活動一段時間後會有所緩解,但隨著病情惡化,僵硬可能持續時間更長,影響日常生活。 | ||||||||||||
關節疼痛 | 通常在活動後或使用關節時加重。疼痛可能會隨著關節的運動或重量負荷增加而加劇,並在休息或睡眠時緩解。疼痛可能開始時只有輕微不適,隨著疾病進展,疼痛的頻率和強度會增加,甚至影響日常活動。 |
3. 晚期膝關節退化 |
||
關節變形 | 隨著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軟骨損傷加劇,關節的形狀和結構可能發生改變。關節的邊緣可能出現骨刺(贅生骨)或是關節滑囊腫脹纖維化,導致關節外觀的變形。 |
|
反覆膝蓋積水 | 因為軟骨磨損嚴重,硬骨持續互相撞擊,同時膝蓋周遭的韌帶因退化導致不穩定或是半月軟骨破損的不穩定都造成膝關節內發炎反應加劇,進而反覆的積水。積水內又含有大量的發炎因子,讓正常的軟骨組織泡在發炎的積水內惡性循環導致發炎更嚴重而產生更多積水。 | |
大腿肌肉萎縮 | 膝關節退化不僅會影響關節軟骨和硬骨本身,大腿肌肉力量也是會有萎縮不足的情形,從而導致大腿肌肉萎縮又使關節負荷變大,而加劇退化速度。 |
治療目標 |
重點說明 |
常見治療方式 |
改善症狀 | 緩解疼痛、減少發炎、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肌力 | - 口服或外用消炎藥 - 傳統物理治療(復健、熱敷、電療) - 針劑治療(靜脈消炎針、軟骨素點滴) - 關節內注射(低劑量類固醇、玻尿酸) |
修復保養膝關節 | 修復受損軟組織、保養軟骨、維持肌力、防止惡化 | - 玻尿酸注射 -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Prolotherapy) - 保健食品(葡萄糖胺、軟骨素) - 生活作息調整(避免過度上下樓梯、蹲跪、負重) - 適度運動(肌力訓練、低衝擊運動) |

健立診所的不動刀治療特色
1️⃣ 分級治療,精準規劃
依照退化程度,提供分級治療方案:
2️⃣ 多重療效,全面改善
治療不只是止痛,而是全方位改善:
減緩關節疼痛、降低發炎反應
修復與增生受損軟組織、增加膝關節活動度與穩定性
減少膝蓋積水的反覆發生、延緩退化進程,守護長期行動力
3️⃣ 搭配 SIS 超磁能震波,雙效合一
治療過程同步結合 SIS 超磁能震波,讓治療不僅止於關節修復,還能兼顧功能強化 + 長期保養。
-
肌力訓練:提升大腿與膝蓋周邊肌群力量,強化支撐
-
筋膜放鬆:改善緊繃與循環,減輕壓力與疼痛 (了解更多)
療程特色
01
高濃度長效釋放
高濃度的PRF形成纖維蛋白網狀結構,能固定在注射部位,讓修復作用延長並更穩定。
02
搭配超音波導引精準修復
搭配超高解析度超音波導引,注射到受損的關節或軟組織區域,確保注射精準、安全、有效。
03
多重療效
治療不只是止痛,減緩關節疼痛、降低發炎反應,延緩退化進程,守護長期行動力。
04
安全性高
免動刀、低風險,是 PRF療法最大特色之一。PRF製劑在診所的無塵實驗室操作,無外來藥物或化學添加,安全性極高!


為了確保品質管理符合標準規範,相關製程都在院内超高規格無塵實驗室中進行。醫師將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提供專業且完整的客製化治療方案。
日常預防保養及運動
1. 訓練股四頭肌:穩定膝關節的前側大肌肉,避免穩定度下降導致關節軟骨的摩擦增加。前側股四頭肌的強化,可以增加上下樓梯的力量及蹲下起立的力量。
2. 伸展大腿後側肌群︰除了前側的肌肉需要訓練,後側的肌肉就是腿後肌群也需要訓練。常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會抱怨膝蓋伸直困難,有時候就是後側肌群過度緊繃,會增加軟骨的壓力,因此腿後肌群的伸展也可以舒緩關節炎及軟骨的壓力。
3. 伸展外側髂脛束︰膝關節不只有前後會有問題,內外側也會有問題。尤其是外側的髂脛束又和大腿外側到髖部位置的擴筋膜張肌有關係。過度的外側緊張會導致髕骨更容易傾斜至外側,導致髕骨股骨關節面的磨損壓力增加。伸展運動讓內外側的壓力平衡就可以減緩關節炎的壓力。
4. 游泳及水中運動:膝蓋是負重的關節,因此運動同時若能減輕重量負荷就會讓軟骨壓力減輕,而水中運動就是最好的減輕負重的運動之一。在水中運動不僅能降低重量負荷,也可以增加肌肉的阻力訓練,同時減少軟骨壓力和增加肌肉訓練是運動中最好的方式之一。(了解更多)

常見問題
Q: 治療後有什麼注意事項
根據患者體質有所差異,注射後3-7天內會有輕微痠痛腫脹感,建議透過冰敷緩解,以及一週內避免劇烈運動,建議攝取足夠營養(主要為蛋白質)、B群及維他命C,以加強修復組織的效果,也可以適度伸展肌肉、拉筋、復健等。
Q: 治療有副作用嗎
可能在注射處會有局部輕微腫脹疼痛、瘀青,輕微不適會在受損組織逐漸修復後會慢慢改善,約1週即會消退,屬於正常現象。
Q: 療程次數及頻率
一般治療約需3-6次;每2-4週一次,實際次數將根據每人症狀而有所差異,仍須依照醫師評估為準。
Q: 術後如何保養
建議逐漸進行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或者搭配SIS超磁場治療儀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並加速組織的修復。
Q: 不動刀骨關節修復療法,跟傳統治療有何差異?
Q: 何時是治療最佳時機?
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建議儘早接受治療越好。如果已經到達第四級重度軟骨完全磨損的情況,就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
**本網站以介紹醫療新知與衛教宣導為目的。本內文名稱與仿單不同之處(部分為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介紹,或口語化之俗稱)僅供民眾理解參考;正式療程/儀器名稱、效果等,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